民国时期浙江县城人口研究
摘 要 本文依据一份比较完整的1932年浙江县城人口数据展开对民国时期浙江人口相关问题的讨论,得出1932年的浙江县城人口在全省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以及浙江省分区域县城人口规模和比例。并对清中期以来浙江县城人口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 1932年 浙江 县城人口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早在民国时期,就有学者进行城市人口研究。当时的内政部、实业部的调查资料中,也有部分关于城市和乡村人口的调查。其统计数据可见于《内政调查统计表》、《中国实业志》、《经济月志》等书刊中。中华续行委办会则有1918年的城市人口估计。
关于民国时期人口研究,现阶段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为侯杨方的《中国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年)。其中关于城市人口的论述主要集中于城市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分布,包括1918、1949等几个年份的部分城市人口数据。但是作者并没有就民国时期各个省份的城市人口展开详细的论证。曹树基在进行清代人口研究时,重建了乾隆四十一年和光绪十九年两个标准时点的城市人口,分省会/中心城市、府城、县城、大小市镇几级进行论述。但是民国时期的城市人口规模,是与清末以来大致相符还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未见到相对应的研究。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基本都是一些个案研究,不足以了解民国时期一个省的城市人口状况。徐建平利用内政部1930年代初的一份统计资料,讨论了民国时期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①然而探讨民国时期江苏省的城市化水平遇到一个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来处理上海的问题。我们知道上海的城市人口在近代是一个畸形的发展过程,其人口在民国时期的激增是一个非正常过程。正因为存在这一棘手的问题,使得估算晚清至民国时期江苏的城市化水平并不具有典型性,其估算水平并不能代表当时中国的其他地区。
笔者在民国时期《内政调查统计表》中发现了一份有关浙江省民国时期县城人口的资料。1933年12月第四期的《内政调查统计表》中有浙江省全部75个县的县城人口。虽然这份资料中的分县人口和总人口数字已为胡焕庸等一些学者较多的引用,但是关于其中的县城人口,尚未有人利用。故笔者希望能利用这份资料,对民国时期浙江城市人口做一探讨。相较于江苏省,近代以来浙江省的城市化发展基本可以体现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竺可桢在1920年代对江、浙两省的人口进行研究时,对江、浙两省的城市人口进行了分级研究。在他的研究中浙江省1万人以上的城邑共85个,其人口数占全省总人口的14.4%。②我们未能获悉当时界定城邑的标准,若纯粹以人口为标准,那么必然包括了人口过万的市镇。否则浙江省1万人以上的城市不会多达85个。如果我们把一万人以下的小城市人口计算在内,那么从下文的论述看来,城市人口的比例将会偏高。
1 对于资料可信度的分析
民国《内政调查统计表》共33期,是当时内政部调查资料的重要期刊。在1933年11月第三期《内政调查统计表》中对《各省镇市村落统计》有如下说明:
我国以县市为自治单位,各县境内,除县城外,尚有若干镇市村落,散步其间;其距离远近,人口多寡,交通警务等情况……本部期于内务行政中各种设计工作,得有充分参考材料计,爰于二十年四月印制:《各县县城及所属城市调查表式》一种,命发查填,以资统计。截至1933年10月,已将调查表填报部者,约一千三百余县。
本部对于此项材料除各县原送表格,均有存备参考之价值。特按省加以统计,以求明了各地人口分布状态。统计内容以表明以下各点为主旨:甲,各省所属各县县城距省会之里数。乙,各县县城人口数。丙,居民在五千人以下之村落处数及人口概数。丁,一千至五千居民之村落处数及人口总数。戊,居民在五千人以上之村落处数及人口总数。本部并将五千人以下村镇之人口占全县人口之百分数,加以计算;虽在现时情况之下我国乡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之界限,究竟采择何种标准,尚难确定,然此种结果,或足供研究农村问题者之参考。
《内政调查统计表》中陆续刊登了察哈尔、绥远、江苏、浙江、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八个省份的镇市村落人口,其中尤以江、浙两省最为详细。在第四期的《浙江省镇市村落统计》中,有浙江省全部75个县的分县人口(不包括杭州市),以及县城人口、五千人以上的镇市人口、一千至五千人的镇市人口以及千人以下乡村人口。各县的统计材料上报时间不一,最早的为1931年1月,最迟的为1933年5月。1933年上报的仅有4个县,其它都是1931年和1932年的数据。我们把这一材料看作浙江省1932年的人口数据。
据《浙江省镇市村落统计》,1932年浙江省全部75个县的人口为19992163。这其中不包括杭州市的人口。根据《统计月报》26号二十三年(1934年)十一月数补列杭州市人口553478,得出浙江省总人口数为20545641。③我们用1953年的人口数据对此进行验证,1932年总人口数为20545641,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的总人口数为22415747。④据曹树基研究,1893年浙江省人口为1705万,那么1893年到1932年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8‰,1893年到1953年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6‰。1932年到1953年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8‰。考虑到浙江省抗战时期的人口损失,这一增长率还是大致可信的。我们再把1932的数据和民国时期其它几组较为可信的数据做一比较。在《民国十七年户口调查统计报告》中,浙江省(1928年)总人口为20642701,而在《中国实业志·浙江》中,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浙江省总人口为20724473。这几组数据前后相差不过四年,差额又不超过总数据的1%,应该说是较为一致的。
但是,1932年的分县人口数据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水县1932年的人口为40000人,而1953年为67032,⑤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4.9‰。黄岩县1932年的人口为364339人,1953年为632052。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6.5‰。一般认为,1953年的人口统计是比较认真、准确的,因此上述县1932-1953增长率过高的原因可能是1932年的数据太低。也有一些县1932年的人口数据高于1953年。汤溪县1932年人口为131346人,1953年为116480人。镇海县1932年人口为354807人,1953年为310066人。这些县增长率显然太低,显然主要是1932年的数据过高所致。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分县人口并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所以不再一一列出,在后面的具体论述中会予以一定的修正。
《各省镇市村落统计》说明中也指出:“现时情况之下我国乡村人口与城市人口之界限,究竟采择何种标准,尚难确定”。统计表中按五千人,一千人至五千人,千人以下来划分市镇村落。若把五千人以上镇市人口及县城人口计算做城市人口,则占全部人口的12%。但是不能直接采用它来作为城市人口数据,这是因为统计中直接按人口超过五千人的镇市来统计,并没有区分每一镇区中的城市和乡村人口。故而此份统计表中最为直接可信的数据则是县城人口数据。
对于县城人口数据,我们可以用民国时期的方志、新方志以及一些民国调查统计中的数据予以验证。
《南田县志》:民国十八年调查所得城镇及四乡户口总数,县城882人,全县总人口20495,县城人口占总人口的4.3%。⑥《浙江省镇市村落统计》中的县城人口为877人,占全县人口的4.0%。两个数据年份接近,可以说是完全相符的。
《镇海县新志备稿》:民国十二年,第一区城厢,普通户22962人,特种户3631人,共26593人。全县人口数为378279,县城人口占全县人口的7%。⑦而《浙江省镇市村落统计》中的县城人口为20029,占全县人口的5.6%。考虑到1912年人口普查数据偏高,⑧《浙江省镇市村落统计》中的数据还是比较精确的。
吴兴县:1935年城市居民有口43850人,占全县人口百分之六强。⑨而《浙江省镇市村落统计》中吴兴县城人口为46035,占总人口的6.9%。两个数据都是30年代初期的,足以相互印证。
《宁波市志》: 1928年宁波设市时212397人。⑩《浙江省镇市村落统计》中鄞县县城人口为218774人。新志中的数据和《浙江省镇市村落统计》中的县城人口数据大致接近,可以看作较为精确的数据。
《遂昌县志》: 1949年城区人口约为5000,总人口为117940。城区人口占总人口的4.24%。豘而《浙江省镇市村落统计》中遂昌县城人口为5319,占全县人口的4.3%。两个时期县城人口所占比例几乎完全一致。
《丽水市志》:民国三十四年,全县人口119424,城区人口16161,城区人口占总人口的13.5%。豙而《浙江省镇市村落统计》中丽水县城人口为16500,占全县总人口的13.8%,数据也相差无几。
《临海县志》:民国三十五年四月一日,全县总人口516674,城区人口23627。豛城区人口占总人口的4.57%。《浙江省镇市村落统计》中临海县城人口为22730,占总人口的5.1%。
《常山县志》:民国三十五年全县有127738人,其中县城11819人;1949年全县有130563人,县城人口12425人。豜1946年、1949年县城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9.3%,9.5%。《浙江省镇市村落统计》中常山县城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10.7%。数据相差1个百分点,还是大致可信的。
以上是方志及民国调查中的数据。在新编的统计资料中,笔者获得1957年浙江省部分县的县城人口资料,可以对1932年的县城人口数据加以验证。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县城的1957年人口都是高于1932年的,只有少数例外。慈溪县1932年的县城人口数据就高于1957年,但是慈溪的县城发生了变化。豝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慈溪县城1957年的数据必然要高于1932年。镇海县1932年的县城人口数据也高于1957年。我们把镇海县1932年和1953年的分县人口数据进行比较,1932年镇海县的人口为354807人,而1953年镇海县的人口却只有310066人。豞据此看来,镇海县1932年的全县人口数据过高。在这种情况下,镇海县1932年的县城人口数据可能偏高。此外,余姚、青田两县1932年县城人口高于1957年,1932的数据过高。
综上所述,浙江省1932年的县城人口尽管有几县偏高,但大部分数据还是比较准确的。
2 1932年的浙江省县城人口
根据中华续行委办会的调查与估计,1918年浙江省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个,分别为杭州、宁波、绍兴、温州,共有人口164万;人口5万到10万的城市有湖州府、嘉兴、衢州府、台州府、常山、金华府6个;人口2.5万到5万的城市有瑞安、余姚、嵊县、天台、定海、处州、黄岩、石门(即后来崇德县豟)8个。浙江省1918年2.5万人以上的城市,人口共计233.5万。豠占当时浙江省总人口的12.8%。豣而竺可桢的研究表明,10万人以上的城邑4个,共有人口169万;5万人到10万人的城邑5个,2万人到5万人的城邑10个。2万人以上的城市的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为11.2%。豤由于中华续行委办会的数据是一些估计数字的集合,显然比较粗糙,如与《浙江省镇市村落统计》中的数据相比较则明显偏高。例如,在中华续行委办会的估计的研究中,宁波的城市人口要达到40万左右。而根据我们上文的分析,宁波的人口在1918年时只有20万人左右。为求得更准确的城市人口比例,我们根据上文的分析,用《浙江省镇市村落统计》中的数据进行新的计算。
在《浙江省镇市村落统计》中,10万人以上的城市也有四个,其中三个分布在浙江北部平原,温州处于浙南,人口共计1039488,占当时全省总人口的5.1%。而除去以上4个城市,其它县城人口仅有804113,占全省总人口的3.9%。大城市人口所占比例高于中小城市人口所占比例。
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还是把1932年时浙江的75个县按照1820年时期的府来划分。鉴于杭、嘉、湖、宁、绍5府处于浙北平原,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又集中分布于此,我们把这几个府作为一个区域,称为浙北,以区别于浙南丘陵山区的金、严、衢、处、温、台6府。可以得出表2。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浙北府城人口的平均规模是浙南的3倍,浙北县城人口也高出浙南县城人口近20%。浙北县城、府城、中心城市的平均人口比例大约为1:10:50。而在浙南县城和府城的比例为1:4。
进一步,我们可以得出浙北和浙南的县城人口比例(1932年浙江省只有杭州一市,其余均为县。下文我们所指的县城人口,如果没有分类则是包括了中心城市杭州和旧府城的),详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浙江全省的县城人口比例为9%。而在浙江省内部,人口城市化水平也是大不相同的。浙北平原明显高于浙南丘陵山区。如果我们把中心城市杭州去除,浙北的县城人口比例为7.7%。这一比例还是高于浙南,但是区别就不再显著了。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华续行委办会关于城市人口比例的研究明显偏高。由于我们的研究中没有涉及市镇人口,无法和竺可桢的研究做直接比较,但是可以计算出万人以上的县城只有33个,其人口所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为7.9%,而竺可桢的研究中万人以上的城邑有85个,占总人口比例为14.4%,即使加上市镇人口,也是过高的。
3 余论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将1932年浙江县城人口在全省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与光绪十九年(1893年)进行比较。
由于本文只讨论县城人口(也就是行政性治所城市人口),故而只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县城人口比例拿来进行比较,当时浙江省县城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6.8%。豥到了清代后期,县城人口有所增长,县城人口较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增加10万左右,1893年浙江总人口为1705万,县城人口占总人口的9.5%。豦
从表4中可以看出,从1776年到1932年间浙江省县城人口有所增长,但是非常缓慢。县城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有所增加。1893年浙江省县城人口少于1932年,但是县城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却高于1932年,这主要是由于太平天国时期浙江省人口损耗较大,人口总数减少造成的,而非县城人口比例的自然提高。考虑到这一因素,就可以发现县城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比例也是一直呈较为缓慢的增长趋势,和县城人口增长的趋势大致相符。
曹树基重建清代中期和末年城市人口时,按省会、府城、县城和市镇分级进行论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浙江省省会城市1处,人口50万;府城10处,人口共50万,府城平均人口5万;县城65处,人口共52万,县城平均人口0.8万。豧将这些数据与表2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其惊人的相似。县城人口规模和旧府城人口规模都略有增长,但是其比例仍大致相当。
李国祁指出:“不少浙省的政治中心县城在此时期内亦有都市化的现象发生。唯一般而言,此种都市化现象不及市镇显著……至于县城,则因政治性重于经济性,而且其城市的建立大多在明代或清代前期,致使其交通结构久已固定,故在近代如交通结构及经济状况无重大的转变,其都市化作用反而不如城市初建立时为迅速”。豨从本文的分析来看,浙江省县城人口自清代中叶以来一直到民国时期发展缓慢,确为事实。
注释
① 徐建平.民国时期江苏城市人口研究.历史地理(第2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② 竺可桢.论江浙两省人口之密度(第一表).江浙两省大城邑人口数目及百分表.东方杂志,第23卷第1号.
③ 胡焕庸.胡焕庸人口地理选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58.
④ 浙江省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1986.
⑤ 1953年数据采用《第一次人口普查分市县户数、人口数》,《浙江省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 1986年.
⑥ 民国.南田县志(卷二十七).户赋志.
⑦ 民国.镇海县志备稿.卷上.户口.
⑧ 侯杨方.中国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年.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82.
⑨ 经济统计月志(第二卷).1935.1.
⑩ 宁波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宁波市志·人口.中华书局,1995.民国.鄞县通志.